自2010年底成立党工委以来,麦克企业管理海宁经济开发区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做到非公企业发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有机地把党建工作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实现了党组织在非公企业的全覆盖。2013年以来,面对宏观经济层面的新形势,开发区党工委积极探索具有开发区特色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模式,不断完善实践,并总结得出党建工作的宝贵经验。 一、背景与动因 近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也不断加强,党的组织覆盖度和工作覆盖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海宁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海宁经济开发区始终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目前,全区共有非公企业党组织52家,党员637人,其中规上企业已建党组织38家,占规上企业总数的74.5%。 虽然开发区党工委在前几年的工作中不断加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力度,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的来看,还有许多问题、许多矛盾需要很好地加以研究,切实地加以解决。例如,部分企业主在思想认识上对党建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开发区内的党务工作者往往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身兼数职,使其难以专心抓党建工作;部分企业党组织的活动场所及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形式也较为单一,党建工作欠缺实效性;由于企业党员队伍流动性较大,部分党员意识和组织荣誉感淡化等等。 与此同时,开发区非公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也在2013年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给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使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进一步融入并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实现发展,进而使企业主在思想认识层面认同于党建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在保障并扩大党组织覆盖度的同时,切实加强党组织的活动力度和水平,夯实开发区及其非公企业发展的政治和组织基础?如何将非公企业内的流动党员纳入到党组织的工作网络中,加强其组织归属感和荣誉感,让党员意识贯穿于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中?这些都是在开发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做法与成效 自2013年以来,开发区以“红色助企1+7”系列活动为载体,以青春党建为抓手,以“基层基础建设年”为龙头,启动实施了红色堡垒、红色先锋、红色青春、红色导师、红色学堂、红色志愿、红色结对等七大系列活动,打造了“小结对大片组”、互联互通的党建工作新模式。 (一)浓氛围,“组织互联”添活力。 1.“三项机制”夯基础。一是构建领导机制。成立开发区两新工委,安排3名优秀企业家担任委员。每年安排专项经费预算,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013年,党工委累计投入党务工作专项经费55万元。二是构建运行机制。制定了《海宁经济开发区基层党组织星级管理实施意见(试行)》等规定和制度,为党建工作的运行提供了制度保证。三是构建管理机制。每年定期培训党务红领30余次,提高党务工作能力;深入推进区内企业“一企一品”创建工作,培育和打造了蒙努集团“三双组合式”青春党建、亚润袜业“敬业青春团队”等亮点品牌,营造了开发区“青春锐志、幸福创造”的浓厚氛围。 2.“三大平台”展风采。围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搭建党建的交流平台、实践平台和活动平台。启动实施全区党组织“结对互联”行动,安排区内53个党组织以自愿结对方式,结成强强组合、强弱组合等互联小组21个,以组织互联、党员互学、文化互动、阵地互用等方式,重点开展党课讲座联办、文体活动联搞、志愿服务联开展、创意组织生活联策划等“四个联”活动。2013年以来,共开展“忆先烈事迹扬青春风采”等党课80余次,各类文体活动170次,志愿服务活动333次,极大丰富了企业党组织的活动内容。非公企业之间通过红色片会沙龙,广泛联系,加强沟通;同时,企业内部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我为企业献一策”等活动,引导党员关心企业发展,争创工作业绩。 3.“三个结合”促发展。开发区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活动结合起来,联合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采取不同形式、不同渠道,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党建工作当中。坚持把抓非公企业党建与解决员工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关心企业员工切身利益,解决员工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员工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亲和力。坚持把非公企业的党组织与群团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把党组织与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实行捆绑建设,通盘考虑,稳步推进。开发区通过群团联动开展了“我的青春我作主”系列主题活动,举办“道德模范讲堂”、“党旗下奉献、青春里闪光”青春党日创意大赛、“情定开发区”单身青年联谊会、“小手牵大手”免费亲子游等活动,“身边的感动”演讲比赛。邀请了全国道德模范孙茂芳为全体党员干部输送正能量,唱响了非公企业党建好声音。 (二)活载体,“管理互通”促提升。 1.组织推动,“覆盖化”网络夯实“支点”。以非公党员和非公党组织“双重”覆盖夯实非公党建工作的支撑点。坚持把“建”放在突出位置,将区内支部按区域划分为五大片组,确定五个组长单位,分季度轮流开展活动;坚持纵推横联,递进扩面,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组建2个联合党支部,有效消除党建工作“空白点”,积极发挥了“推进器”、“催化器”和“孵化器”作用;全面推行“一本帐、一张表、一批点”为主要内容的“三一”工作制,扩大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2.管理驱动,“全方位”服务点燃“沸点”。把企业精细化管理营造成为全员参与、全程服务、企业支持、党员参与的“热点”。制定《海宁经济开发区企业专管员制度》,将开发区范围内已投产的工业企业和三产服务业企业670家企业,分为13个区域,每个区域安排1名专管员,开展全方位、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服务活动,年终对企业专管员进行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实现“企企见干部”的良好氛围。片管员在入企过程中,积极当好政策形势的“宣传员”、意见建议的“收集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排解民忧的“服务员”。通过加强对本区域内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充分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等,协助做好企业风险防控、安全生产、数据统计等工作,开创了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新模式。 3.选育互动,“内涵式”人才培养“基点”。实行党组织星级化动态管理,共评定五星级党组织9个、四星级16个、三星级党组织15个。按照“分层选派、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原则,选派51名政治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培树一批红色“CEO”,帮助企业指导党建工作,帮助协调解决生产经营难题;在全市率先发放“党务红领”津贴,率先建立“红领课堂”,推行党组织星级评定与“红领津贴”相挂钩的考核机制。完善教育培训机制,结合非公企业发展实际,举办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启动“菁英论坛”,区内企业家菁英陈国华、钱心禹、邹格兵等纷纷亮相,为区内青年代表答疑解惑。 (三)夯基础,“党员互比”争先锋 1.典型化培育,争当岗位“领头羊”。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筑巢引凤,鼓励党员亮身份、示范引领激励职工入党的“双引”活动;鼓励非公企业亮出“党员优先牌,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聘用党员、优先选拔使用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企业的和谐健康发展。开展“比学赶超”活动,培育了一大批敬业爱岗的党员模范,涌现了如全国五四奖章获得者、慕容集团党委书记邹格兵、全国优秀农民工王香仙、安正时尚集团董事长郑安正等企业家党员、技术骨干党员、新居民党员、老党员等不同层面的党员先进,为全区的党员干部树立了创先争优的风向标。 2.规范化管理,争当奉献“排头兵”。严把入口关、全面实施党员“活力纯洁”工程,严格落实《入党积极分子推优制度》等八项发展党员制度,实施推优入党机制、保持企业党员队伍适度发展。2014年全年计划发展新党员45人,2013年以来累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89人,培训“党务红领” 890多人次。动员区内700多名党员互比互学互助,争当模范先锋,积极参与了 “一员双岗”、“寻找身边最美党员”、“最有创意微党日”等活动,投身“情系雅安”敦奴义卖、五水共治、扶贫慰问、文明出行、“冬送温暖夏送凉”、抗洪救灾等志愿活动共计232次、参与2516人次,培育了安正集团的志愿者红立方,弘扬了敬业奉献的正能量。2014年又掀起了治水护水的红色旋风,红色治水大军通过抱团认领河道的方式,开展了“我为治水献一计”、“小手牵大手、我和爸妈去护河”新居民巡河活动,小鱼治水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凝聚起全员治水的红色合力,成为全市非公企业治水的新典范。 3.科学化引领,争当双强“先锋队”。大力实施“三维培养”工程。针对非公企业党员发展缓慢、申请入党人数少、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努力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能手培养为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骨干,把经营管理层中的优秀党员推选为党务工作者、把优秀党务工作者推荐为经营管理人员,改善了党员队伍结构,提高了党员发展质量,为非公企业党组织提供了新鲜血液。区内慕容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三维培养,集团行政中层管理人员以上青年党员比例达到63.3%。逐渐形成了党员与人才之间“双向培养、共同成长”的良性机制。 三、探讨 通过海宁市经济开发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具体实践,可以得出以下几条主要的经验。 (一)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形成浓厚的党建氛围。要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要有党的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要有党的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举要开展党的活动”。要切实加强对企业主的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企业家沙龙等活动,让企业主真正了解党建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职工队伍建设、企业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从而发自内心地支持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开展,为其提供必要条件。同时,要将企业党建与企业评优评先等相结合,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企业党建工作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奖励补助。 (二)加大组建力度,进一步扩大党在非公企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对于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要尽快建立党组织。在设置规模上,根据企业规模和发展变化做相应调整。要重点抓好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组织形态相对固定且党员数量较多的企业的党建工作,探索研究把党组织建立在管理层上、建立在流水线上的具体实施办法。另外,对党员人数少、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当务之急应抓紧建立工会和共青团组织,为今后的党建工作创造条件。同时,继续加强联合党支部建设,政府部门要为联合支部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经费等支持。此外,非公企业党组织要发挥在企业中的“帮助、促进、协调、监督”作用,监督企业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督促企业进行合法经营,帮助实现企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组织在经营决策中的参与作用。 (三)注重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规范化水平。按照“组建一个、巩固一个、规范一个”的要求,切实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确保“建一个、活一个”。要指导企业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和党务干部,选拔那些思想品质好、政治觉悟高、政策理论强、工作干劲足、愿意为党建工作做贡献的同志,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培训,作为专职党务干部分配在有条件的企业中,确保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干成事。同时,继续完善党组织星级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做到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通过检查企业党组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用发挥、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其规范化水平。 (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流动性大、从事行业不稳定等特殊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工作。一是坚持标准,保证发展党员质量;二是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的开展活动,注重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对于私营企业主党员,要从思想上、政治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增强党性。要求他们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教育引导他们不仅应模范地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而且要严格遵守党章,认真履行党员义务,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