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嘉兴两会,麦克人才来自全市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女代表、女委员们齐聚一堂,关注民生热点,用女性细腻独特的视角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发出参政议政的巾帼“好声音”,六干争先,为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贡献巾帼智慧和力量。 2025年嘉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聚力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不断擦亮城乡融合发展新名片,来自嘉兴市各界的女性代表和委员们也积极发声,提出了她们的建议,我们一起来聆听两会“她”声音吧! 李罕琼 市人大代表 嘉善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 乡村发展“露营+”经济,有利于拉开乡村游产业链,让更多游客能够留下来,带动经济发展。嘉兴目前有6个注册露营地,对比周边的安吉、德清等县,处于爬坡越坎的瓶颈期,需要倍加关注。针对嘉兴当前发展“露营+”新业态,存在的缺乏整体规划和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短板,李罕琼建议,强化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在旅游景区、城市公园、和美乡村等周边合理规划用地、拓展露营区域,打造主题各异、小而精致的露营基地;找准市场定位,深挖营地特色,宜水则水、宜园则园,使露营市场向分级分层、多样化的“露营+”模式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加强宣传营销,加大露营项目招商引资,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手段,介绍“露营+”旅游攻略,定时定期公布露营地特色活动清单,邀请网络红人实地打卡,扩大影响力。 沈建利 市人大代表 海宁市泥土香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 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从基层身边农业主体、新农人、农创客的走访调研中了解到,他们对于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学习、考证、农业职称评审等非常重视,但缺乏各类渠道。因此需加大农业类职业技能培育力度,完善职称评审机制,激励农业人才成长。建议加大培育力度,提升技能水平。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鼓励农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实用型人才,针对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农业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机会, 定期举办农业技能大赛,促进技能交流与提升。建议完善职称评审,激发人才活力,完善评审标准,创新评审方式,拓宽职业发展通道,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完善激励机制,加强跟踪服务等,更好激励农业人才成长,推动乡村振兴。 李庄华 市人大代表 浙江神龙湾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业领域发展成为推动乡村经济的重要途径。然而,如何能引进和留住人才,是农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为此,我建议:一方面,相关部门搭建农业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激发人才活力,挖掘本地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文化品牌,增强人才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给予人才合理回报和必要待遇,也是人才从“流”到“留”的基础和前提,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吸引高层次农业人才,进一步细化专项人才引进政策,或者设立农业人才奖励基金,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人才扩展自身提升空间。 冯月苹 市政协委员 南湖区数据局(区行政审批局)局长 本次会议,我结合自身工作和群众关注,提出了优化乡村运营环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嘉兴作为革命红船起航地、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地,近年来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基本形成了全域美丽诗画江南的乡村景象。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我们还在运营初期,还面临着季节性强,工作日没有客流等现实情况,因此,建议大力度做好“千万工程”后半篇文章,破除难点赌点,优化美丽乡村运营,让美丽乡村转化为金山银山,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一是着眼消费端,进一步盘点资源,打破村域、县域制约,协同打造互补式、多层次的业态吸引客流;二是着眼合作共赢,建立营销推广、业态引育、日常管理等生态运营梯队,优化利润分配,强化运营能力;三是着眼淡季和非工作日,整合企事业单位资源,通过研学、团建等形式,给予一定稳定客流输送。 杨悦 市政协委员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后勤保障部部长、致公党嘉兴市委会副主委 高素质技术人才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要素和根本动力,人才培养是其根本保障。要不断拓宽青年入乡、农创客入乡路径,积极培育现代“新农人”,强化青年入乡“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供给,持续吸引人才回归、资源回乡、项目回流。建议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与融合,提档升级嘉兴首创的农业经济开发区等乡村产业平台,打造具有“嘉兴辨识度”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路径;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与转化,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聚焦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绿色有机农业,“一县一品”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创客等主体;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全市农业人才需求,充分发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在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龙头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