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必须有更加开放的思想观念,麦克劳务外包敢于打破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经营机制、管理模式等与时俱进。战略型集约化财务管控体系建设是中国石化接续财务转型、承接世界一流财务、支撑公司战略的重要举措。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局有限公司(以下称“西北油田”)作为集团公司首批试点单位,不断加强创新和实践应用,以战略型集约化财务管控体系建设推进油田公司经营机制、管理体系的变革,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持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油田全面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油田企业推进战略型集约化财务管控体系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2021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构建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中国石化提出构建中国式战略型财务管控体系,支撑服务公司战略,助力高质量发展,这是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财务管控体系的必然趋势。 从“十四五”经营运行情况看,油田企业勘探、开发领域的指标与中长期规划相比出现较大偏差;受油价影响,经营领域指标也出现较大波动,战略规划中的不科学、不系统问题较为突出,战略规划应对内外部风险的能力还需优化,亟须构建并推进战略型集约化财务管控体系,为油田战略规划目标落实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西北油田推进战略型集约化财务管控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西北油田是较早实施“油公司”管理模式的油田企业。在近年来的深化改革中,更加突出以价值创造为改革要务,这与推动战略型集约化财务管控体系建设落地同向而行。一直以来,西北油田结合发展实际,以解决发展难题和提升经营创效引领力为目标,不断强化体系建设创新和实践应用,释放出管理创新的叠加效应。目前,西北油田油气产量连续七年实现稳定增长,“一利五率”稳健运行,“五力”综合评价位列集团公司上游企业前列。 一是坚持意识主动,促进战略理念入脑入心。深入学习国务院国资委《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和集团公司财务工作会议报告等文件精神,多轮次组织业务部门经理、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学习宣传贯彻体系建设思路要求,探索制定西北油田“1434”战略型集约化财务管控体系推进思路,形成西北油田《战略型集约化财务管控体系质量提升实施方案》《战略财务预算管理》两项管理成果。自2022年体系建设试点以来,全员聚焦战略、服务战略的理念已基本形成。体系建设具体做法及战略测算模型在“深地一号”建设过程中实践应用并获得中国石化管理创新奖。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全价值链目标同向。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奔着问题去”的行动自觉。在前期规划编制过程中,曾出现科学性、系统性不足等问题,为此,油田由财务部门牵头,以业务链、产品链、经营链三个链条为主线,系统梳理产量、储量、投资、成本、效益五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创新构建“五统一”战略量化测算模型。油田系统运用正向测算—反向优化战略规划方法,战略规划制定更加科学。在业务方面,聚焦储量、产能、产量指标的逐级转化,以资源为边界实施正向测算。在财务方面,设定自由现金流、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评价指标,以财务边界开展反向约束。通过强化业务与财务在战略规划中的深度融合,确保产量储量测算合理、开发规律符合实际、经营指标可实现能落地。 三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持续优化过程管控。制定发布《战略型集约化财务管控体系运行方案》《战略型集约化财务管控体系工作清单》,明确了勘探、开发、工程、投资、财务等各领域的要点。横向以部门分段赋能为原则,划分出5大业务领域75个管控节点,纵向以分级负责为原则,划分4个管理层级,形成战略管理的矩阵式责任体系,有效激发了各部门各层级夯实发展基础、集聚发展动能、提升发展质量的主动性。 四是坚持龙头带动,支撑战略规划落地执行。油田把年度预算管理作为支撑和落实战略的重要手段,在资源配置上区分三年滚动、年度预算、月度预算等不同预算周期,创新建立“四象限”差异化资源配置方法。中长期侧重资源规模和投向,将资源要素向塔河老区稳产、顺北新区上产等重点领域倾斜。短期侧重优化资源结构和投速,加大储量动用、综合治理等关键环节配置力度。在过程管控上,建立资本、损益、现金流量、资产负债四类预算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单项管理、联动优化的预算管控模式,推动由传统财务预算向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转型升级。 五是坚持整体联动,筑牢常态长效运行保障。深化对标评价改进,构建油田公司、采油气厂、区块三级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强化指标评价运用,推动高质量指标体系与战略目标螺旋式优化。细化采油气厂、区块两级高质量发展指标,推动管理提升。与中国石化兄弟单位、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开展对标,倒逼经营质量提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将生产经营的重点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学用转化成效,以更实的举措、更有力的保障机制扎实推进体系建设工作。融合推进数字建设,坚持系统思维,科学顶层设计,推动各板块信息数字化资源集约创效。强化数据质量管理,深化数据资产应用。 (责任编辑:) |